「足我窮中八珍味,竹萌木耳更求旃」


出自宋朝古诗 《和食蕨三首》,可見木耳在古早即是一般尋常百姓家庭裡的美味佳餚。其形,似如人的耳朵,因此名為「木耳」,不過另有人見其形似蛾蝶而稱「木蛾」。

  

木耳裡面,我又會特別註明黑木耳,「黑」木耳是我倆皆喜歡的食物,既好吃且又營養,常出現在我家的料理中,味道鮮美,可葷可素。有時是菜餚的主角,譬如涼拌木耳、木耳炒蛋、炒肉絲,有時會扮演各種菜餚中的配角,做為佐料之一,譬如回鍋肉、酸白菜炒肉絲、貓耳朵、打滷麵、酸辣湯等等等,幾乎各般尋常的料理皆可添入,除有配色之效外,亦可增添額外的口感與風味。


黑木耳所含獨特風味與其內含豐富的營養,故被人冠以「素中之葷、菜中之肉」之名,甚至因其味道鮮美似如雞肉,有「樹雞」之稱。除此之外木耳尚具特殊功效,而有「食物界的阿斯匹林」、「血管清道夫」等美名。此外,黑木耳也因具有極豐富的膠質,有人特將之熬煮為濃稠的黑木耳露,因此也被稱為「植物性燕窩」。


木耳早在《禮記·內則》就見記載,說道:「芝栭菱椇,棗栗榛柿。」,據鄭玄的註解:「芝音之;栭音而,本又作檽。」,芝栭也是靈芝與木耳的意思。其中亦有王者「食所加庶饈有芝栭」的說法,即可知我們的祖先在上千年前就懂得採食木耳,而且還是當時帝王獨享之珍品。


市場上一般常見販售新鮮或乾燥的黑木耳,個體較大,是所有生長於椴木或木料上的耳朵狀真菌類、蕈類的統稱。


數年前北京的表哥表姐來台探訪老媽,帶來乾燥的「東北黑木耳」與四川的「川耳」,兩者外型皆較小,吃來口感較傳統黑木耳更優。

  

俗有「南菇北耳」之說,東北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,以及氣候,日照足,早晚溫差大,所生長的黑木耳肉厚,質地柔軟,味道極為鮮美。親戚帶來的又是產自大興安嶺林區的野生黑木耳,自然是額外珍貴。


川耳產自四川高海拔地區,個頭兒偏小,多瓣的木耳嵌於木頭之上互相間疊架一塊兒,其形似若天上的浮雲,又有一名稱其為「雲耳」,也屬於黑木耳中的一種,吃來韌而不硬、軟但不爛,口感柔滑、順口、爽脆,做成涼拌,其風味與口感更佳。以往在台灣少見川耳販售,而且多以乾燥進口居多,這幾年台灣開始有人栽植培養,慢慢市場上也看得到生鮮川耳的販售,對老饕、愛吃黑木耳的我倆可是一大福音。


家裡的櫥櫃常備有乾燥的川耳與有機黑木耳,每回逛市場,看到販售新鮮的川耳,多不放過,不管是涼拌還是隨菜拌炒,素拌或葷炒,都是十分美味,但是料理黑木耳,記得一定要煮熟呦!


前日社區團購網買了新鮮的川耳,一道做成「涼拌川耳」,另一做為佐料與自己醃漬的東北酸白菜,做成「酸白菜炒肉片」。

   

 

涼拌川耳,除了基本的辣椒、糖、醋、麻油之外,為了自己喜愛的川式口味,臨尾再補上幾滴四川大紅袍的花椒油,在吃的尾韻間增添些許香麻的風味。新鮮的川耳確實與乾燥的不同,木耳肉厚、軟嫩中卻又有脆實的口感,豐富的風味交錯於味蕾間,酸甜爽口,著實是道開胃好菜。

  


相關料理,分享其作法如下:


涼拌川耳:

https://fg1388.pixnet.net/blog/post/59444293


酸白菜炒肉片:

https://fg1388.pixnet.net/blog/post/59441623

  

再補上自己醃漬東北酸白菜的作法分享:

https://fg1388.pixnet.net/blog/post/49675501


arrow
arrow

    F&G 曼慢食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