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煎包是流行於上海、蘇州等江南地區的小吃,簡稱做「生煎」,街上隨處可見販售生煎的食舖,其中「小楊生煎」最是火紅,隨處可見其招牌。個人也推薦一間在杭州旅遊時,吃過的一間「咬不得高祖生煎」,有機會可以去吃看看。


(文末有好吃生煎包製作的連結)

  

至於一般生煎包吃的方式,很多時候都會配著一碗油豆腐細粉,再沾著在地的鎮江醋一起食用,開胃、解膩,最是美味。


在台灣,常會被生煎包與水煎包,這兩個名詞給混淆,其實最大差別,自己是覺得除了源起的地區不同之外,其內餡的組成也有所不同。


生煎包源於上海、蘇州一帶,內餡以豬肉、牛肉等肉餡為主,而水煎包則來自河南開封,內餡就以菜為主體,像是韭菜、高麗菜,甚至還可以做成純素的水煎包。在台灣夜市或小攤,也常見生煎、水煎混為一體,在台北士林夜市裡,即便是號稱生煎的「大上海生煎包」,與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「鍾家原上海生煎包 」也會在菜單上見到生煎、水煎,當然也有店鋪直接強調水煎,像是「士林水煎包」,所以吃的時候還是記得看仔細點,那個是水煎包,那個是生煎包,可別搞錯了。


「老蔡上海生煎包」在台灣各地也常見的到,算是一間連鎖體系專售生煎包的店鋪,也是我經過、走過、肚子餓的時候會購買的店家。另外也推薦在捷運中山站的「老上海生煎」,也是美味可口。


時常電視的美食節目裡,也會見到推薦不同地方的好吃生煎包,而且價廉又物美,經濟實惠,算起來「生煎包」也算是台灣的國民美食之一吧!


在台灣要吃地道的生煎包,之前永康街的高記可算是不錯的,只可惜抵不住疫情,其他的記得紅豆食府也有販售。自己有吃過像是位於台中公益路上,曾獲得米其林必比登的「滬舍餘味」,吃起來也算是不錯。


近日剛好買了一大把的蔥,正煩惱怎麼趁新鮮消化掉,直覺想到那自己來做「生煎包」吧!


傳統的上海生煎包有分含皮凍與不含皮凍的兩種做法,含皮凍的稱為「混水生煎」,而有的店家在餡料中不添加肉皮凍,就稱之為「清水生煎」。


內餡的準備,這回特別搬出攪拌機,將500g 的豬絞肉與一小碗蔥薑水仔細的攪拌,再以鹽、醬油、素蠔油、糖、味霖、麻油、胡椒粉與幾滴魚露調味,再將攪拌出筋的肉餡冰鎮於冰箱裡。

   

 

冷凍櫃裡翻找出之前做的豬皮凍,大約放入120g切成小丁狀的皮凍,拌勻於豬肉內餡裡,包製前再將切細的蔥末拌勻一起。

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 

     

麵糰用的是發麵,將發好與醒過的麵糰分成一個個約25g的劑子,將劑子壓成圓餅狀,擀餃子皮的方式將劑子擀成中間厚而四周薄的圓形,放上內餡,將第一摺要拉到內餡中間來,然後一摺一摺的揑好,最後收摺壓緊,防止內餡汁液外洩。至於摺子的多少,不需像小籠包般那麼的講究,反正是發麵,即便是摺子太大也無所謂,最後鍋中ㄧ煎也看不太出來。

   

     

油煎的時候有三種方式,一種是摺子面朝下,或者朝上,亦有兩面皆煎,由於我們捏摺子的技巧還沒有很熟練,為了避免皮凍的湯汁外溢,選擇摺子面朝上的方式來煎。

  

取一平底鍋,倒少許油,將包好的包子排列齊放於鍋裡,略煎則倒入略至包子1/4滿的水,蓋上鍋蓋煎至水收乾,煎的過程中偶爾移動或轉動鍋身,讓鍋中的包子均勻受熱。看到水略收乾時,表面再淋上些許油,灑上些芝麻與蔥花,蓋上鍋蓋略微悶蒸一下,即可起鍋。

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常言說的好「小籠喝湯,生煎吃皮」,生煎包吃的也是其油煎過後香脆的麵皮,也難怪內餡會有是否添加皮凍這個選項,畢竟一口香脆的麵皮才是生煎的美味要點呀!


這回採用「混水生煎」,吃的時候,一口咬下,除了香酥的外皮,再伴合著多汁的內餡,口中味蕾與唇齒間咀嚼的雙重享受,真是美味呀!

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吃的時候,沾上點道地的鎮江醋,著實是加分不少,也略微減少生煎包的油膩感,微微的醋酸更讓嘴中的韻味十足,不知覺當中又是多吃了一顆,滿足呀!


詳細生煎包的製作與配料比例,整理於下方連結處,有興趣的朋友請再自行參考:

https://fg1388.pixnet.net/blog/post/65129221

arrow
arrow

    F&G 曼慢食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