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南人飯米,北人飯面,常也。《本草》云:「米能養脾,麥能補心。」各有所裨於人也。予南人而北相,性之剛直似之,食之強橫亦似之。一日三餐,二米一面,是酌南北之中,而善處心脾之道也。」

  

出自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的《閒情偶寄》飲饌部之《面》裡,道出雖為南方人的李漁,卻亦喜愛麵食的心態。


麵食、麵條皆是我二人的最愛,也是自己在家常做烹調的餐食,即使因為身體因素,醫生囑咐少吃麵食,仍不改我對麵食的喜好。三不五時,兩人分工,我負責揉麵、擀麵、切麵,老婆煮個湯頭,不用30分鐘的時間,即可快速的備好一餐,尤其是天冷的日子,吃碗自己擀的熱湯麵,身子頓時暖呼呼的,通體煞是舒暢。我倆不管是中式麵點,日式拉麵、或者義大利麵點皆是來者不拒,每回大陸、日本或其他地區旅遊之時,總會特別安排麵條的尋覓行程,只為品哪一口特別的麵食,安撫我倆那貪食的嘴與腸胃。

  

看似簡單,輕鬆之間即可煮出的一碗美味麵條,細細探究起來卻發覺底層隱含著無限的資訊與知識。不談市場上百花百樣的各式特色麵食,單單只從製麵這一件事情來看,裡頭皆是隱含著多少製麵者的工藝與精神。這碗麵裡,蘊含著多少不同的文化、習俗、歷史、傳說與故事,究其一生皆難以探究完整。


自己只是一位喜愛吃麵的吃貨,略微懂得一點點技巧,製作不同的麵條,無以對麵條談三論四,只有分享自己製作這碗麵的時候,心中對麵條源由的好奇,分享在探索的過程中,所見所聞古人眼中的麵條世界。

  

老么的我,從小,就圍繞在祖籍山東的老媽身旁,養成了愛吃麵食,也愛做各式各樣的麵食。想起幼時家裡,軍中的配糧,總是不缺麵粉,一個星期,吃麵的時候總是比吃飯要多,算的上是「兩麵一米」。

  

對我倆來說,想吃麵的時候,看看冰箱裡有什麼菜,再打上個蛋花就是一碗美味的湯麵,最常煮的就是蕃茄蛋花麵,奢侈的話加上肉片、蛤蠣或者大蝦、花枝等海鮮,不管是手切寬麵、細麵、拉麵、扯麵、麵疙瘩,灑上蒜苗、香菜都是美味無窮。此外,平常家裡老婆總會備著些自己炸的蔥油與油蔥酥,只要簡單調上香醋、撒上蔥花,拌上自己的手切細麵,就是一碗讓人垂延三尺、好吃的油拌乾麵。

   

 

李漁在《閒情偶寄》裡,亦寫有他自己的兩種獨特麵食吃法,一個是自己平日吃的「五香麵」,另一則為客人來訪時所做的「八珍麵」,管它是那一種,都是讓我大開眼界的「麵條」吃法。


「五香者何?醬也,醋也,椒末也,芝麻屑也,焯筍或煮蕈煮蝦之鮮汁也。


先以椒末、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,後以醬醋及鮮汁三物和為一處,即充拌麵之水,勿再用水。拌宜極勻,擀宜極薄,切宜極細,然後以滾水下之,則精粹之物盡在面中,盡勾咀嚼,不似尋常吃麵者,面則直吞下肚,而止咀咂其湯也。」


「八珍者何?雞、魚、蝦三物之內,曬使極干,與鮮筍、香蕈、芝麻、花椒四物,共成極細之末,和入面中,與鮮汁共為八種。醬醋亦用,而不列數內者,以家常日用之物,不得名之以珍也。


雞魚之肉,務取極精,稍帶肥膩者弗用,以面性見油即散,擀不成片,切不成絲故也。但觀制餅餌者,欲其松而不實,即拌以油,則面之為性可知已。鮮汁不用煮肉之湯,而用筍、蕈、蝦汁者,亦以忌油故耳。


所用之肉,雞、魚、蝦三者之中,惟蝦最便,屑米為面,勢如反掌,多存其末,以備不時之需;即膳己之五香,亦未嘗不可六也。拌麵之汁,加雞蛋青一二盞更宜,此物不列於前而附於後者,以世人知用者多,列之又同剿襲耳。」


長了知識,原來所謂的五香或八珍麵,竟是直接將花椒末、芝麻粉拌入麵粉,並以醬醋鮮汁取代水來和麵,或者麵糰裡直接揉入雞魚蝦等八樣鮮物,後擀薄切為細麵,直接煮熟食之,如此純粹的吃「麵」,不管湯頭與配料的吃法,的確是令我改變對「麵條」世界的看法與觀感,令我大大地嘆為觀止啊!


探索食物時,另外一位常參考的是,清朝時期袁枚所著的《隨園食單》,從其「點心單」這一章節中,也發現一些對做麵的簡易敘述,其中也有一道「鰻麵」既重「麵」也重「湯」,製麵方式與李漁如出一徹:

「大鰻一條蒸爛,拆肉去骨,和入面中,入雞湯清揉之擀成麵皮,小刀劃成細條,入雞汁、火腿汁、蘑菇汁滾。」。


可見當時在清朝,此等吃麵、製麵的方式應不在少數,只是好奇為何現今卻無一處提供這般的製麵的餐食?至於《隨園食單》也有介紹一般平常習於的麵食方式,像是溫麵、鱔麵、裙帶麵、素麵等。


看了李漁與袁枚的菜譜,看起來自己還真是孤陋寡聞,我自己習於,以及只知的以清水和麵方式,如青蛙於井底而不自知呀!正如李漁所述,一般人吃麵,多將油鹽醬醋等作料,下於麵湯之中,導致湯有味而麵卻無味,這叫喝湯,而不是「吃麵」。而他將所有調味盡揉於麵條內,讓麵本身具滿五香或八珍風味,而湯卻獨清,開我「三觀」與長見識,如此才叫做食麵呀!原來他才是真正愛「麵」的吃貨呀!


說來麵條這道食物,可是歷史久遠,從考古挖掘的遺址裡發現4000年前即見麵條的蹤跡,至於在史料裡找的到有記載的,最早也可以推到1900年前的東漢時期。早期的麵條以擀、搓、拉或揪的方式成形,有的形如現今熟知的麵片,也有揪成類似麵疙瘩的形狀,亦有手擀成片再切成條狀,或者手拉成條的形狀。不論所製麵條的形狀如何,在漢朝時代統稱為「餅」,由於皆需於湯中煮熟而食之,故又叫「湯餅」。


談到麵食,大家習於將吃的饅頭、包子、燒餅、餃子、花卷、麻花、油條、餛飩、烙餅、麻什、麵條等等都歸為麵食。但是若單提到「面」或「麵」,指的可就是麵條了。

  

在探究麵條的由來與歷史時,無意間讀到西晉人束皙所寫的《餅賦 》,其用字與文辭太讓我驚訝,以文字完整地將一碗麵的色香與味,傳神地傳遞給閱覽者,將中國文字的奧妙發揮的淋漓剔透,光是看著文字就足以讓人垂涎三尺不止。


「玄冬猛寒,清晨之會,涕凍鼻中,霜凝口外,充虛解戰,湯餅為最。爾乃重籮之面,塵飛雪白,膠粘筋韌,䐧溔柔澤。肉則羊膀豕肋,脂膚相半,臠如蜿首,珠連礫散。姜枝蔥本,蓬切瓜判,辛桂剉末,椒蘭是畔,和鹽灑豉,攬和膠亂。於是火盛湯涌,猛氣蒸作,攘衣振裳,掌握仰弱,俯搏面彌,離於指端,手縈迴而交錯,紛紛駁駁,星分雹落。籠無迸肉,餅無流面,姝媮冽敕,薄而不綻,膲味內和,䑋色外見,弱似春綿,白若秋練。氣勃鬱以揚布,香飛散而遠遍。行人垂涎於下風,童僕空嚼而斜眄。擎器者舔唇,立侍者乾咽。


此時方感自己古文閱讀能力是如此的匱乏而不足,由於文字與用法過於深奧,查閱字典、資料與揣摩後,大略地以口語的方式描述、分段於下(若有描述不正確或者有其意未闡述的,煩請告知,指正):


「寒冷的冬天裡,一大清早去到朋友家中作客,天寒地凍下,鼻涕都凍結於鼻子裡,嘴中呼出的氣在嘴邊瞬間結上了層薄霜,這個又冷又餓的時候,心裡想著此時若是來碗熱呼呼的湯麵,最是滿足。


得用以籮篩過數回的雪白、綿細的麵粉,和以水揉製好麵糰,其筋性與勁道十足,質地光滑潔淨、麵體柔和且圓潤。


煮麵所用佐料的肉當然以羊腿肉、或是豬肋骨邊的肉為宜,並以肥瘦相間最優,將肉切成小條狀,大小正如串連的珍珠,或散於溪邊的石礫般。


將薑與蔥切成末狀,把辛香料的桂皮與花椒研磨成粉末,再配上鹽與豆豉,合成做為煮麵所用湯汁的調料。


大火將煮麵的湯底燒滾,此時滾水的蒸氣四溢,挽起衣袖、站好姿勢、擺好架勢,低著頭以手揪著麵糰,一條條拉扯、分離於手指間,在雙手交錯揪扯的變化間,片片麵條紛紛如流星、冰雹般散落於鍋內滾水中。


烹煮下麵過程裡,爐台上看不到濺出的肉料,下於鍋中的麵條亦不見沾黏鍋底而且湯頭不糊,整個鍋裡呈現融合之態,麵條薄卻不會糊爛,湯頭的味道襯入麵裡,湯頭顏色也淡淡著於麵條之上,整體呈現好似春綿般的柔軟,亦似絲絹般的潔白。


這個時候,煮好的一鍋湯麵,滾燙的湯頭,滿滿香味隨風而飄散四溢。走過一旁的路人聞到都不禁口水直流,小童與家僕們也不自覺地嘴巴咀嚼了一下,還偷偷地斜眼啾著冒著香氣的那鍋湯麵。僕人端著碗香噴噴的麵上桌時,亦不自主地暗暗抿舔了一下嘴唇,主人邊上站立伺候的僕人帶著雙羨慕的眼神,暗自地吞下充斥於嘴中的唾液。」


同樣的麵條,只是形狀、粗細、製法、及不同地域飲食習性的差異,衍生出讓人眼花撩亂,變化多端的麵條食物。從製作麵條開始,就有擀、拉、溜、抻、削、揪、剔、扯、撥、切、搓、捻等等不同的手法或技巧。再以不一樣的湯頭、佐料,經由不同的烹煮方式,如蒸、煮、炒、煎、炸、燴、拌、焗等,即變化出坊間我們所知、所見、所聞的千種百樣料理。

  

多年的大陸工作、生活,與旅遊經驗裡,我自己有吃過的麵條,細數回憶就有不少,大多屬於常見聽聞的麵條,像是北京的炸醬麵,濟南的打滷面,河南的扯麵、熗鍋麵,陝西的油潑麵、「biáng」「biáng」麵、褲帶麵,山西的刀削麵、一根麵、剔尖、貓耳朵,揚州的煨麵,蘭州的牛肉拉麵,武漢的熱乾麵,岐山的臊子麵,上海的陽春麵,四川的擔擔麵、重慶小麵,雲南的過橋米線,廣州的雲吞麵、蝦蓉麵、竹昇麵,香港的撈麵、車仔麵、蝦子麵,杭州的片兒川,崑山的奧灶(竈)麵,新疆的拉條子等,算起來也還真是不少。


其他聽說還有不少具特色的麵條,像是北京的龍鬚麵,天津的散子麵,南京的小煮麵,江蘇揚州的裙帶麵、鎮江的鍋蓋麵,山東的福山拉麵、伊府麵、蓬萊的小麵,河北的撈麵,河南的燴麵、糊塗麵條、手工麵葉、蒸滷麵、黃酒板麵、餄絡麵,貴州的腸旺麵、太師麵,山西的悶麵,陜西的擺湯麵、蒜蘸麵、宮廷罐罐麵、旗花麵、驢蹄子麵、蘸水麵、手撕麵、韓城大刀麵等,洛陽的大燴麵,四川的渣渣(榨榨)麵、邛崍的清湯麵、黃龍溪古鎮的一根麵,安徽的板麵,福建的八寶麵,內蒙包頭的疙瘩麵,吉林的延吉冷麵等等。麵條的世界,果真是博大精深啊!還有不少是尚未聽過的,只希望疫情早日結束,得以前往一一品嚐,納入自己的已食名單內。還有那些是你吃過,但不在上述名單裡的麵嗎?也請一併告知。


最後分享一首流傳於中國北方的麵食歌謠,《麵條兒歌》

啥面香又甜,北京炸醬麵。

啥面狂又豪,洛陽大燴麵。

啥面粗又寬,蘭州大拉麵。

啥面催又干,天津散子面。

啥面肉塊多,西安臊子麵。

啥面油花多,太原刀削麵。

啥面蒜黃多,泰安打滷面。

啥面羊湯多,包頭疙瘩面。

要說石家莊,有名龍鬚麵。

說俺太行山,更有很多面。

一碗像朵花,那是貓耳面。

一碗泡饃饃,那是手搓面。

一碗放粗糧,那是河珞面。

一碗有羊肚,那是嗒嗒面。

一碗就大蔥,那是擀杖面。

更好是啥來,武安拽拽面。

黃河中原人,精神當如面!


….還有那麼多呀,自己真是孤陋寡聞呀!

arrow
arrow

    F&G 曼慢食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