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那個民國五六十年代,生活單純,天真、自在,除了唸書玩耍,沒什麼特別的煩惱。每逢週末眷村口前的廣場總會搭起超大布幔、放起電影,記憶最深的就是那部由約翰韋恩主演的越南大戰 The Green Berets


學校下課後總愛鑽入路旁的漫畫書店裡,看著四郎與真平,直到老爸找上店門被揪著回家。時而口袋裡揣著偷自母親做生意找零錢筒的零錢,與玩伴在村口、台糖的鐵軌旁打著彈珠、玩尪仔標。有時一個人常涉過屋後的小河,爬上緊臨著飛機跑道的河邊護堤上,坐著欣賞戰鬥飛機呼囂著起起落落。

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最讓人難以忘懷的,就是每個月我都會拿著糧票,在眷村口、老榕樹下、排著隊,等著軍用卡車來,領取兌換大米、麵粉、油鹽、還有燒飯用的煤球等等。懷念過去這段時間的純真與快樂,也感慨時光的流逝,只能追憶。


在那樣的時代環境中,《水餃》算是日常生活中的「小確性」,算是比較奢華的餐點,也是左鄰右舍以及家裡日常,較易有的打牙祭食物。母親祖籍山東,家裡一個星期至少四天吃麵食,水餃更是常用做招待好友或是獎勵小孩成績優秀的餐食,從小最開心與期待的莫過於就是,晚餐吃水餃。中國北方有一句俗語:「好吃不過餃子,舒服不過倒著。」


印象中,母親包水餃的種類十分地多樣,有各式各樣的花素、也有牛肉與蘿蔔、或者黃魚餡、抑或豬肉與茴香、瓠瓜、雪裡紅、青蘿蔔、西紅柿、小黃瓜、四季豆、香菜、芹菜、青江菜、酸白菜、豆腐粉絲等等各種特色、可素可葷的水餃,更不用說常見的高麗菜或韭菜餃了。

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用水煮的是水餃,以水油煎即成鍋貼,調些麵糊水就叫冰花煎,若以燙麵置入蒸籠即為蒸餃,ㄧ樣的內餡,可以千變萬化、豐富至極。


五口的家裡,每回總會包上百來粒水餃,早已練就快手擀餃子皮的技能,也養刁了那張非手擀皮不吃的嘴。自然「中間ㄧ捏、兩手一夾」、五秒一顆快速成形的包餃子手法,也愈行熟練。


而印象最深的,每回餃子包到最後,總是會多餘些餃子皮,這時母親會拿來包幾個「盒子」,兩片餃子皮,中間包入內餡、合在一起,四週捏上花邊收口,至今仍是我的「私房」最愛。


那個年代,日常的生活都很節儉,記得每回水餃包到最後幾顆,母親都會用餃子皮將裝餡料的盆先抹乾淨,不肯浪費一滴油一點剩料,如今現在,自己仍一樣維持著這樣的習慣。


兒時常聽母親嘴裏唸著「頭鍋餃子、二鍋麵」,餃子當屬第一鍋清水煮出的最好吃,自己更是愛吃剛出鍋、熱呼呼、胖嘟嘟、圓滾滾的水餃,從小就喜歡搶著來煮水餃,因為起鍋前,習慣先撈顆來嚐嚐是否熟了,嗯..那第ㄧ口,最是滿足。


吃完餃子,父母都會喝碗煮餃子的「餃子湯」做收尾。這時的湯水上略微浮著些許來自漏餡餃子的汁液,同時麵水中好似勾了一層薄薄的芡水,清淡的ㄧ碗湯恰也平衡著口中的餘韻。這時父親嘴邊總會碎碎念著,做人要懂得惜福,不可以浪費,同時將碗中的沾醬一道拌入湯裏...


大部分的時候,水餃都會剩下幾顆未吃完,母親就將剩下的水餃,一顆顆翻面瀝乾,再放到冰箱冷藏,第二天的餐桌上就會出現了道絕妙美食 - 「香煎水餃」。隔夜的水餃不適合再用電鍋或者水煮加熱,只要在煎鍋裡倒入少許油,將餃子一顆顆整齊的放在鍋裡,反覆的將水餃的每一個面煎出金黃焦色的脆皮,此時,香酥脆皮的「香煎水餃」就可出鍋!吃起來的風味與口感與水煮的水餃截然地不同,現在習慣吃水餃的時候,刻意地留下幾顆作為第二天美味的特色早餐。

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簡單的一粒水餃,卻存在著那麼多的回憶與飲食習慣,憑著記憶繪出幼時眷村口的景象,來憑念這段回憶。味道可以反覆地塑造,餐食習慣可以持續,而生活的回憶只能留存心中,而不可再得,正是所謂:


誰念西風獨自涼,蕭蕭黃葉閉疏窗,沈思往事立殘陽。

被酒莫驚春睡重, 賭書消得潑茶香,當時只道是尋常。


...思念,不是感傷,是種感覺


「人生若只如初見」該是多好!


#F&G曼慢食光

#屏東民族路空軍眷村#水餃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屏東眷村 水餃 水餃吃法
    全站熱搜

    F&G 曼慢食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